【腾讯云】推广者专属福利,新客户无门槛领取总价值高达2860元代金券,每种代金券限量500张,先到先得。

前言:

1936年在陕北,毛泽东在接受美国记者埃德加·斯诺的采访时说过这样一段话:

“我14岁的时候,父母给娶了一个20岁的女子,可是我从来没有和她一起生活过,我并不认为她是我的妻子,这时也几乎没有想到她。”

毛主席口中的女子就是他的第一任妻子罗一姑,她迈进毛家大门时刚好18岁,毛主席甚至都记不清她的年龄,甚至不肯承认那是自己的妻子。

可是多年后毛主席竟为她罕见地破了例!

两人之间到底发生了些什么?那是一位怎样的女子?毛主席又为她破了什么例?

父母包办的婚姻

在我们的印象中,与毛主席有渊源的女性,不是革命英雄就是十分有政治头脑的先进女性。

但其实毛主席曾有过一位她从未承认过的“妻子”,而且还是他的原配,名叫罗一姑。

根据主席的话来看,两人之间似乎并没有感情,而且主席似乎不太愿意提起这个人。

但这并不是因为此女子本身的问题,相反他还是一个十分通情达理的女人,只不过主席并不愿看到她成为封建制度下的牺牲品。

毛主席的父亲毛顺生是一个十分勤奋且有头脑的男人,17岁时就已经成为了家里的顶梁柱。

1903年中国社会正在经历一个复杂且混乱的阶段,可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,毛顺生仍然能够凭借自己的才能富甲一方。

但他却是一个十分吝啬的人,毛主席的家里虽然富有但并没有佣人奴仆,一大家子的事情都需要主席的母亲---文七妹,一个人去操持。

可是已经40岁的文七妹对这些事情越来越力不从心。

于是在1907年,毛泽东年满14周岁,便辍学在家干起了农活,晚上则要帮父亲记账。

毛主席既是为了帮父母分担,也是因为不满私塾先生的品行和学识,可见这个时候的毛主席已经有了冲破封建思想的势头。

可毛主席这样并没有减轻母亲在操持家业上的负担,反而让母亲更加操劳。

毛顺生担心一直这样下去妻子的身体会吃不消,于是便自作主张地帮主席订下了一门亲事。

毛顺生看中的人,就是罗合楼之女罗一姑。

罗家虽然家境贫寒,但一家人也都是知识分子,十分通情达理,他们家就住在距离毛家不到10公里的杨林庙附近。

最重要的是,罗一姑的母族也姓毛,当时的农村人都认为“亲上加亲”是极好的。

,同时罗一姑虽然是姑娘,又能读书认字还会操持家务,这简直就是毛顺生心目中儿媳妇的最佳人选。

而罗家自然也是对这件亲事万分满意,因此事情进展得十分顺利,只是当时的思想环境下,“父母之命,媒妁之言”才是最重要的,根本没有人意识到要问问这两个当事人到底愿不愿意。

1907年,两家长辈挑选了一个黄道吉日,为两个年轻人举行了一场非常热闹的婚礼。

罗一姑不知道,她和她这个丈夫思想并不是十分契合。

在敲定婚礼日期前,毛主席曾多次找过父亲,不希望以这样的方式结婚,但父亲全当他是耍小孩子脾气,并没有放在心上。

毛主席只能被迫接受这段婚姻,但是婚后两人却并没有过上夫妻之间应有的生活。

封建思想下的悲剧

在结婚之前,毛主席与罗一姑只是素未谋面的陌生人,婚后却要装成其乐融融的一家人,毛主席怎么也无法说服自己,他意识到这是封建制度下急需改变的陋习。

但即使如此,毛主席也并没有迁怒于罗一姑,因为主席十分清楚,女人才是封建制度下最大的牺牲品,她们是可悲的更是可怜的。

因此,主席对她虽无夫妻之情,但也从没给过冷脸,平时就尊称罗一姑为“姐姐”,两人相敬如宾。

而罗一姑知晓丈夫的意思,也并没有吵闹,也顺着丈夫的意思,只专心孝敬公婆、操持家务。

辍学后毛主席,每天起早贪黑地都在忙碌,不仅要帮父亲做农活打理账目外,还要不停的借书看书,虽然辍学但并不愿放弃知识。

每次毛主席忙完回到房间睡觉时,已经是后半夜了,再加上主席有意回避,所以夫妻俩同住一个屋檐下,却没有夫妻之实。

但罗一姑受到封建思想的浸染太久,认为女子就应该三从四德,她认为自己每天就应该照顾好丈夫的饮食起居,伺候好公婆,所以并没有抱怨什么。

自从罗一姑入门后,毛家的大小事宜就都交到了她的手上,她将家业打理得井井有条,毛父毛母对这个儿媳妇喜欢的不得了,多次劝说毛主席尽快让毛家的长媳怀上身孕。

后来毛主席不堪其扰便生出了离家出走的念头。

就在这个念头越来越强烈的时候,毛顺生在生意上又出现了一些问题,于是便向将儿子送到米店去当学徒,等到学成时就能帮着他一起经商了。

可是毛主席志不在此,他很想去湘乡新式学堂东山小学学知识。

可想而知,毛顺生必然是不愿意的,但见儿子态度强硬,妻子和邻居也都苦口婆心的劝说,毛顺生最终勉强答应。

就这样,毛主席在婚后一年,便独自走上了求学的道路,早些时候,还会在寒暑假的时候回来消毒一段时间,但与妻子也鲜少有交集,后来干脆直接不回家了。

罗一姑虽然通情达理,但也受不了日日独守空房,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,丈夫不愿回家,大多数人都会认为是女子的过错,罗氏自己也是这样认为的。

后来她开始郁郁寡欢,不久后便染上了恶疾,而从她嫁进毛家到生病离世仅仅三年光景,她似乎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封建“牺牲品”。

毛家人将她葬在了韶山南岸,后来毛主席的父母也是葬于此地。

多年后毛主席也感慨:“罗一秀其实是个好女孩,我一直把她当姐姐看,她不是被疾病害死的,她是死于旧思想旧制度”。

所以毛主席一直很同情自己这个姐姐,为了弥补她,多年后毛主席为她打破了自己一直遵守的规矩!

为她破例

罗一姑去世后,毛家与罗家之间的亲情并没有被割舍,毛家都是有情有义的人,毛主席本人虽然对长辈们的安排有所不满,但并没有迁怒于罗家人。

1925年,毛主席搞农民运动时,到了农村老家还经常去看望“岳父岳母”。

久而久之,罗合楼和其侄子罗石泉,与毛主席走的越来越近,后来,罗石泉便跟随毛主席加入了共产党,罗合楼也随之成为了农协运动的积极分子。

抗日战争爆发后,因为社会动乱,罗家叔侄俩多地奔波,罗合楼当时已经70多岁了,年迈体弱,最终离世。

当时忙于抗战的毛主席对此并不知情。

直到解放后,毛主席终于抽出时间向老家寄了一封信,在信里面,毛主席提到,希望罗老先生能来北京走走,却得到了罗合楼早已离世的消息。

于是在1950年,毛岸英回韶山探亲时,毛主席便嘱咐儿子说:“岸英,你回韶山后,去看看罗石泉舅舅,告诉他可以来北京工作。”

但其实在刚刚建国时,毛主席就已经立下了一个不成文规定,就是绝不把老家人接到北京工作。

新中国成立后,毛主席的堂弟就曾多次找过毛主席,其他亲戚也有很多写信请求毛主席为自己在北京为自己谋一份工作,但毛主席只是礼貌地给他们寄去了一些钱,对于找工作的事情则统统拒绝。

因为毛主席希望在北京工作的每一个人都有真正的学识和能力,而不是靠攀关系来的,任何人都不能搞特殊,否则就是又重蹈了封建制度覆辙。

而这次毛主席第一次,也是唯一一次,毛主席破了例。

毛主席这样做不仅仅是为了那个受父母之命迎娶的妻子,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罗石泉这个人,有谋略,而且不怕吃苦、踏实肯干而且没有私心,一心只想为党和国家做贡献。

这也是中国共产党最需要的人才。

事实证明毛主席并没有看错人,罗石泉想到自己的能力究竟如何并不是所有人都清楚,所以他担心贸然前去北京会引起人们对毛主席的非议。

于是他写信告知毛主席,自己在老家很好,就不去北京了。

毛主席对此虽有些惋惜,但也很是欣慰!

内容分享:
全球2000+节点无盲区覆盖,注册即可免费使用
Top